题记:
2021年,南昌经开区委托博库人才科技集团先后联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北京海归孵化器科学技术协会分别在深圳和北京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赣鄱人才服务之家 和南昌经开区京赣海归创新创业直通车工作站两个省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今晚在写南昌经开区招才引智工作站2021年度工作总结暨2022年度工作思路查阅相关资料时,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写的不错,在此给大家分享。
2020年11月19日,总面积近800平方米、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产业的“舟创未来”嵊泗人才飞地在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启用。至此,舟山已有6个飞地在上海、杭州、宁波投入使用。据了解,首批入驻的企业有5家,涵盖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我们是做海上浮岛及海洋牧场平台开发的,与飞地的定位非常契合,飞地的政策对我们很有吸引力,我们也愿意把在上海研发的项目带到舟山产业化发展。”舟山海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齐春林表示。
浙江省舟山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飞地”是舟山引才聚才的新探索,目的是做到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前台在飞地、后台在本地。截至目前,“舟创未来”人才飞地入驻企业已有60家,入驻人才超过280人,其中海外博士32人。
一直以来,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各地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柔性引才新模式——人才飞地,来破解引才困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柔性引才新样本
在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衢州海创园内,浙江纽顿医疗机械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癫痫病的植入性神经刺激器项目已获得天使基金3200万元。
“研发在杭州,制造在衢州,4年后我们将把医疗设备生产线落户在衢州。”该公司副总裁陈新蕾表示。这名37岁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所在的团队共有27人,其中留美学者和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共10人。
浙江西部的衢州,也曾和许多二三线城市一样,为吸引优秀人才和项目远赴大城市揽才,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区位和相关产业配套的问题。高层次人才拖家带口到衢州工作多有不便,很多好的项目若脱离了大城市的平台资源也难以进行下去。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2013年初,衢州市借着浙江省“山海协作”的东风,开创全省先河,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建设衢州海创园。经过种种努力,2016年4月,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的衢州海创园正式开园。通过产业园的这个人才飞地,困扰衢州多年的引才难题终于得到解决。截至2019年底,衢州海创园已入驻企业和项目178个,共吸引博士、硕士等海内外高端人才300余人。
除了衢州,如今人才飞地已经作为一种柔性人才的新模式,被各地广泛采用。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的浙江晨龙锯床集团有限公司,在杭州余杭梦想小镇设立了研发中心。最近又新招了3名研发人员,他们落户在杭州,孩子在杭州上学。和衢州一样,丽水也一直面临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
近年来,丽水借势杭州、宁波等地区位优势建立人才飞地,构筑“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丽水”的聚才模式,在浙江省内建设飞地3个,其中浙江人才大厦先行区块已入驻丽水企业6家,引进紧缺人才19名。与此同时,还发挥华侨资源优势,打造海外人才飞地,先后建立10个“海外人才驿站”,2019年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65名,298名海外优秀华侨回流。
与上述两个地方不同,江西省新余市建设人才飞地的想法,是在一点点的摸索中形成的。2017年,他们与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薛群基院士团队达成合作意向。但后来发现,虽然达成了意向,全职引进相关团队还是比较困难。科研人员来不了,又怎么一起合作研发呢?经过苦苦摸索,他们想到了研发飞地,即鼓励市内企业在高端人才集聚度高的发达地区建立研发子公司或者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室,走出一条“人才在外地,科研在新余。项目在异地,产业在新余”的人才引进路子。
于是,位于该市的国内锂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波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薛群基院士及其团队,联合成立“固态电解质材料工程中心”,共同开发固态电解质材料与固态电池。由赣锋锂业公司提供科研经费,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固态电池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及先进的分析、检测仪器,进行固态电解质材料、全固态锂电池单体的技术开发。在宁波完成前期实验和小试、中试,待项目成熟后在新余实施产业化推广。经过两年的合作,赣锋“研发飞地”团队研发出10Ah、20Ah固态锂电池于2019年10月份进行试产。
赣锋“研发飞地”的成功,让新余意识到这是一条高端人才引进的捷径,在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了迅速推广。比如,推动江西恩达公司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天津建立研发飞地,在麻纤维生物脱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减少60%以上化工原料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70%以上;江西新余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软件人才密集的南京设立软件研发飞地,取得2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软件产品检测报告、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有力支撑了公司在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市场开拓……目前,新余市在锂电新能源、光电信息、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建立研发飞地12个。
此外,浙江瑞安在上海嘉定区设立的“人才飞地创新港”,已经集聚专业技术人员40多名,计划推动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广西则瞄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资源发力,目前桂林在深圳建设的人才飞地已经投入使用;山东济宁、安徽宁国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人才飞地建设……
人才飞地正在成为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破解引才难题的一把钥匙。
模式好在哪?
是什么让人才飞地大放异彩?这种新的柔性引才方式到底好在哪?
专家认为,人才飞地的妙处在于将传统的“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邻凤筑巢”,通过跨行政区域建设飞地孵化器,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相比以往的模式,飞地孵化器既顾及到了人才的便利,又考虑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项目为纽带,带来的利益共赢更多,也使这种合作更为稳固。
此外,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即委托租赁模式,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运营,也是让人才飞地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
将人才飞地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运营,第三方统一租赁商务楼宇、代理开展招商引智、受托对接人才及研发需求。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支持,但不参与管理,也不干预运营商的经营活动,不对飞地运行经费兜底,由运营企业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这样的模式设计,不仅把政府与运营商进行了有力捆绑,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实现服务共享、为飞地配套特殊政策等也有效地联通了前台和后台,确保了飞地出实效。比如在飞地加挂“招才服务站”,通过招商引才、中介引才等方式,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把飞地打造成项目招引的前台;为人才飞地的研发人才提供与本地人才同等的服务,甚至是更人性化的服务;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按照不低于当地同类政策的力度,为入驻企业量身定制支持奖励政策;将人才飞地的人才纳入到本地人才的评选体系中,飞地人才同样可申请本地人才项目,参与本地人才计划的申报等等……
为了更好地留住飞地人才,衢州甚至还配套组建了浙江省首个“浙江省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内设100个事业编制,建立“政府给编制、企业给待遇”的双聘制,为飞地引进的高端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方向:区域人才协作的机制创新
人才飞地不仅是点对点的人才协作,也是整个区域的人才协作。要想使人才飞地发展得更好,区域人才协同机制的创新必不可少。而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地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区块,有一座浙江人才大厦,这个大厦担当着浙江省“飞地聚才”的重要使命。大厦先导区块于2019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截至2019年10月,已经入驻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企业45家,全部都是浙江省除杭州、衢州外的9个设区市以及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的企业。而位于未来科技城高铁新城的浙江人才大厦远景规划区块,占地达70亩,规划总面积达17.5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浙江省内各市引进建设企业研发总部、创新中心等。此外,大厦还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比如一楼设有人才服务大厅,为人才项目提供政策咨询、出入境以及财税、法律、金融等个性化的服务。
这种模式受到广泛赞誉,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杭州城市环境的优势,为浙江省除杭州以外的其他城市在杭州建设人才飞地提供了一个集中的载体。而各个地市的人才飞地之间又能沟通交流,形成有效的“创新共同体”,在促进地市之间互利共赢的同时,实现了人才工作生活在杭州,服务贡献在全省的布局。
在浙江,这样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多。在2019年9月举行的宁波人才科技周上,位于宁波的浙江创新中心向浙江全省各地市开放。浙江创新中心实行飞地管理体制。入驻中心的企业无需更改注册地址,不仅可以继续享受原属地的政策,还能享受《关于宁波市服务全省人才发展的意见(试行)》的政策优惠和各项便利。同时,嘉兴也启用了长三角人才大厦,首批入驻来自江浙沪“包邮区”的10个人才项目。可以预见的是,浙江创新中心与长三角人才大厦的启用,必然会将人才飞地的汇聚效应辐射和覆盖到更多地区。
文章来源:《中国人才》2021年第2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